
半个多世纪前,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引爆,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原子弹的“摇篮”是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221基地。
221基地二分厂,烟火开发装配厂。我国第一弹的高能炸药压制、起爆部件生产和总装已在这里完成。工厂中0.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导致相当于1万吨TNT的废品。因此,在建设初期,防爆是一条生死线。
1959年,二机部设计院迎来了一批“新面孔”,19岁的杨彩玲就是其中之一。
原221厂设计管理技术员杨彩玲:苏联专家来了,被称为“老国际”。人们会告诉你如何经营这家工厂以及它的全部内容。就跟着老同志、老专家走吧一起设计。
起初,他们愿意接受苏联专家的设计图。然而,随着中苏关系的突变,苏联专家撤离时并没有留下完整的防爆图。
二机部第二设计院原设计师 苏一静:突然苏联下达命令后,所有的专家都被留下了,告诉他们不要保留任何信息,所有的东西都要收起来。我们讨厌的是我们最终必须自力更生。
面对技术封锁,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正在提笔改写历史。
王兴山,原二机部104连二工区行政科会计:一边设计一边建设一边改进。因为我们设计部门,苏联专家走后,我们没有图纸,也没有。东西要学,所以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。
根据苏联专家此前的假设,钢铁制成的防御工事可以承受爆炸。但当时的青海,铁稀缺,但黄沙却没有浪费。设计师创造性地提出用一层厚厚的沙子作为缓冲,将“铁城堡”改造成“沙堡”。成本不到百分之一,但沙石之间的冲击波却能造成毁灭性的破坏。
杂草丛生的“沙堡”逐渐与金银滩草原融为一体。这里的每一粒沙石,都默默地记录着他们用最“朴素”的手段,完成了如此令人痛心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