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是一组迟了20多年的照片。当他们被允许拍摄时,这个曾经守护国家最高机密的基地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。
半个多世纪前,罗布泊上空升起一朵壮丽的蘑菇云,让中国人变得高大起来。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孕育这朵蘑菇云的“摇篮”就是221基地。
画面中定格的,不仅是军工联合体最后的影像,更是被时间尘封的奇迹。
1958年7月,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位于青海省的一片草地上,代号“221”。
20多岁正值壮年的崔锦昌是最早抵达草坪、参与221基地施工组织设计准备的建设者之一。
221厂基建部原技术员 崔金昌:1958年9月23日,我接到通知去青海。有人问我do 你知道该怎么做吗?我说我不知道,他说他正计划建立一个绝密单位。他说那个地方很粗糙很穷,而且是在高原上。我说我什么都不怕,没关系。
当时的221基地,吃饭是重中之重,伙食标准就是所谓的“2611”:每月粮食26公斤,包子1个,每餐干菜汤1毛钱。算下来,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不到1500卡,刚好够简单地区的基础代谢。但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上,有数千名技术工人,还有一支由铁路部队、工程部队等组成的建设大军。
221厂基建部原技术员崔金昌:这是人生最困难的时期。没有蔬菜,没有油。油费每月2元(10克)。我吃的是青稞面。青稞面a还可以,但最糟糕的是小米面。
221厂四分厂原工人李从年:有的人饿得不行,有的年轻人在河边哭泣。真的很无奈,看到他们真的很难过。
221厂一分厂原工程师董俊清:如果你想喝水充饥,就用豆浆,在水里搅拌一下。混合后味道咸,人们愿意喝。
221工厂职工医院原院长何继忠:营养不良很普遍。当时很多人都患有水肿。他们的眼睛肿了,眼皮又厚。有时会出现买不到药的情况。当时我们医院生产一种土药叫苏糖丸,是用酥油、白糖、青稞、炒青稞面,制成丸子。水肿严重的人会服用一些这种苏糖片。
糖ar丸成为两个人痛苦但治愈的集体记忆。在饥饿与信仰的对抗中,无数年轻的建设者迎难而上,在金银潭的杂草深处建造了第一批基地工厂。
221厂职工医院原院长何继忠:我心里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。也就是说,在这么冷的地方,这么穷的地方,没有人抱怨贫穷,只想尽快建设起来。
221厂基建部原技术员 崔金昌:我觉得我可以参与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主导项目。不管多辛苦、多累,都是值得的。我不后悔。